查看原文
其他

国庆档征程过半:《祖国》赢了,《机长》笑了,《攀登者 》哭了

网络大电影编辑部 网视互联 2019-12-14


作者 | 小满


国庆档第4天,征程过半,生死已定。
 
《我和我的祖国》,《中国机长》和《攀登者》三部影片,从口碑评分到票房成绩,一步一个阶梯逐次下滑:
 
豆瓣上,三部电影的评分分别是8.1分、7.2分和6.8分。



首先值得肯定的是,这三部电影都是及格线以上的电影作品。

影片都跳脱了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说教片,可看性和艺术性都大为提升。
 
在我看来,这三部影片其实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类型突围方式:
 
《我和我的祖国》是新视角。
 
用小人物的视角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,细致又不失深情,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。
 


《中国机长》是新类型。
 
用好莱坞灾难片的方式来表现英雄人物,在结尾处强化了深情的主题,借用成熟的类型片来弘扬主旋律。
 


《攀登者》是新叙事。
 
爱情线和攀登线双线交叉叙事,导演意图扩大影片的主题,强化情感的表达,铸造史诗级的叙事影像。
 

三部电影虽然都是主旋律,但寻求突破的点却不一而足。
 
而各自在类型探索上的完成度和驾驭能力,也最终影响着影片的整体观感。
 
观众的口味虽然挑剔,却又不失相对客观。
 
截至10月4日23点,《我和我的祖国》票房15.9亿,《中国机长》13.13亿,《攀登者》6.17亿。
 
嗯,一点不冤。

 
01 《我和我的祖国》风格多元,以小见大
 
《我和我的祖国》七位导演,七个故事,七种质感。
 
虽然题材各有不同,但风格却可以大致归类为以下三种:
 
宁浩,徐峥和文牧野走轻喜剧的路线。
 
有两人选择了政治性较弱的体育题材,他们巧妙地化解了严肃的叙事形态,让整个故事的呈现幽默而轻松。
 

陈凯歌和张一白大致相同,都表现出了如诗般的深邃意境。
 
陈凯歌的《白昼流星》中,两位少年在大漠策马的潇洒姿态令人印象深刻,短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希望和救赎的故事。
 
张一白细腻而温情的表达,用娓娓道来的动人故事,拉长了时间和空间的格局。
 

管虎的《前夜》和薛晓璐的《回归》,由于政治性较强,故采取稳扎稳打的叙事策略。
 
但管虎依旧彰显了自己粗粝而扎实的影像风格,倒计时带来的紧迫感,令人不禁心潮澎湃。
 


毫不夸张地说:是“药神三人组”成功拯救了这部电影,为《我和我的祖国》增加了一种趣味性的精彩。
 
早在《我不是药神》中,三人就将商业喜剧类型和现实主义题材的成功结合,展现自己对观众情绪的巧妙拿捏。
 

短片。
 
叙事未必完整,但情绪一定要足。
 
而桥段化的精彩情景演绎,就是点燃观众情绪火药桶的最佳引线。
 
徐峥的《夺冠》构思巧妙新颖,文牧野的《护航》交叉蒙太奇有笑有泪,宁浩的《北京你好》人间烟火气十足。
 

在另一边,管虎的《前夜》和薛晓璐的《回归》,则不约而同地强化了“时间”的概念,让短片的节奏更加紧凑而饱满。
 

陈凯歌和张一白的故事,则更像是优雅浪漫的散文诗,值得人们细细品读。
 


三种叙事风格,揉进一部电影之中。
 
但每部短片的“出发点和主题”却一以贯之,所以并不觉得混乱无序。
 
《我和我的祖国》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出发,最终又让主题归于历史瞬间的轨迹上来。
 
这是带领观众一同完成情感升华的过程,影片改变了以往献礼主旋律电影的面貌,展现出勃勃的艺术生机和商业活力。
 
国庆档第一,实至名归。
 

02 《中国机长》用成熟的类型片弘扬主旋律
 
《中国机长》是一部很聪明的电影,因为它懂得扬长避短。
 
扬显灾难场面和紧张刺激的氛围,回避对人物内心探索和逻辑主题的梳理。
 
影片放大了飞机遇险失事的过程,用一架遇险的飞机,将多个层面的不同人物串联起来。
 
所有有效无效的支线叠加在一起,都是为了做一件事:
 
渲染焦虑。
 

从地上的航空爱好者到天上的自然雷暴,《中国机长》尽可能调动了一切线索,用来激发观众的肾上腺素。
 
当然,这也就对影片的剪辑完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。
 
幸运的是,影片的节奏松弛有度,各方面支线虽略显冗余,但却没有破坏整体的气氛,成为了一部不折不扣的“大爽片”。
 

这样的大爽片,要如何与国庆献礼的氛围搭调?
 
影片把宝押在了最后。

在飞机安全降落后,《中国机长》描绘了大量的抒情戏份。
 
遗憾的是,影片收尾时的故事和戏份,并没有将前面铺陈的一些线索联系起来。

只是在一味的美化歌颂,由于功能性太过单一,所以显得略为冗长。
 

《中国机长》为了帮助观众迅速进入情境,前半段只作简单铺垫,然后就直奔主题。
 
然而,这也为影片最后的主题释放埋下了隐患。
 
由于前半段对某一人物或线索的刻画太多,致使导演到最后迟迟不能提炼出一个准确有力的点,所以只能不断巡视着落地后各方人物的反应。
 
前不种“因”,如何得“果”?
 

但从整体上来看,《中国机长》还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类型佳片。
 
影片对于各条线索的整理和安排,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观众的紧张情绪。
 
但在另一方面,也许囿于筹备时长所限和对主题表达的审慎态度,影片人物和主题上的逻辑呈现,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。
 
时值国庆,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下,很多观众对影片最后的主题拔高,还是顺畅的接受和买单了。
 
但苛刻点来说,一部电影不能只懂得“扬长避短”,还得要“补齐短板”。
 

03 《攀登者》类型的错位与迷乱
 
国庆之前,我对《攀登者》抱有的期待是最大的。
 
因为本片是一流的阵容,一流的题材,一流的制作。
 
但我却忽略了,《攀登者》还有个二流的导演。
 
李仁港导演的早前作品还是很有生命力,但近十年来,他的电影却一直在原地踏步、自我重复。
 


先来说《攀登者》在剧本上的问题。
 
本片的编剧阿来,是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双冠王。
 
严肃的文学性,被植入到《攀登者》的故事基因之中。
 
无论是对理想主义爱情的浪漫描绘,还是对攀登者众生相的俯瞰审视,亦或是对攀登时代意义的思考,都体现出创作者的文学情怀和史诗气韵。
 


很明显,李仁港在拍摄《攀登者》时,被编剧的文学史诗观和自我的类型片经验夹在了中间。
 
而且,夹得那是相当的难受。
 
一部《攀登者》出现了三个决策中心:导演的执导中心、编剧的剧本中心、资本的权力中心。
 
混乱,妥协,角力,拉扯。
 
成为这部原本可以创造历史的《攀登者》,给予观众的最直接观感。
 
影片想表达的很多,但最后却失焦成一团模糊。
 
有消息称,本片最后又请来了徐克重新剪辑,但效果依旧不明显。
 


《攀登者》从始至终都没能解决掉内部价值统一的问题。
 
插叙,倒叙等复杂手法运用,更是直接冲断了本片原本脆弱的主要叙事链条。
 
方五洲和徐缨之间的纯洁爱情,生硬地穿插在攀登组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,李仁港出于商业性的考量,还特意设计了许多惊险的动作场面,甚至揉入了“武侠”的元素。
 
阿来质朴的文本和李仁港商业化的风格难以融合,是《攀登者》最主要的一对矛盾。
 


总体上来说,《攀登者》的野心很大。
 
它试图跳过主旋律影片的类型窠臼,回避直接而狂热的政治议题,用爱情和事业两个维度来立体地描绘灵魂人物方五洲,最终拔高到对“攀登者”意义的解读。
 
但创作者价值立意的矛盾,以及导演对一些细节把控的失准,让本片失去了应有的史诗感和深远意境。
 
可惜了。
 
 
国庆档三部影片,各有特色,也均有突破。
 
《我和我的祖国》是“根正苗红”的主旋律影片,用小人物的独特视角,对具有全民共鸣点的历史瞬间重新解读,重新演绎。
 
七位导演的风格多元而精彩,影片主题的也是深情而统一。


《中国机长》是用灾难类型片“嫁接”而成的主旋律影片,只在结尾处对观众的爱国热情予以回应,但依旧不失为国产类型片的标杆之作。
 

《攀登者》的类型风格难以统一,在商业冒险片和人文史诗片之间摇摆不定,对于主旋律的回应,也只是用一些直白的台词完成表达,显得稍欠火候。
 

无论如何,今年这个国庆档,注定要载入史册。
 
长假第三天,国庆档票房就已经超过去年整个档期的21.75亿元。
 
时逢祖国70华诞,全民爱国热情空前高涨,而三部水准之上的主旋律影片,也为观众提供了极好的情绪宣泄出口。
 
更重要的是,这三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国产电影类型化成熟的希望。

最后想说:
 
中国电影,歪瑞嗨皮!
 
70岁的阿中哥,牛掰格拉斯!



·END·


近期热文


《毛驴上树》:当“现实”照进网络电影

郭德纲:生于曲艺,长于综艺,困于影视

7部网络大电影"改名"背后
专访idr视觉营销工作室

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13752255077

 转载 | 加入社群 | 投稿

请联系微信 netwdj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